富特丽:ZARA-中国最大供货商,年销8亿——走访苏州富特丽进出口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秋燕.
一直听业界朋友提到,富特丽的外贸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是国际服装著名品牌ZARA在中国最大的供货商,年销8亿。而提起总经理李秋燕,大家更是啧啧称赞其巾帼不让须眉。短短十年,富特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渐成长为业内娇子。去年12月5日,在商会制造专委会第二次会议上,富特丽公司赵伟民介绍了公司赴缅甸开厂的经验,他认为现在服装业人力资源短缺,出路只有两条,自动化和往外走。这些,都引起我们极大的兴趣。于是我们多次邀约李总,希望当面请益,但由于李总事务繁忙,行色匆匆,经常奔波于越南、缅甸等地,一直未能成行。
4月28日,我们忽然收到李总从香港机场发来的消息:“何秘书长你好,我现在还在香港,下午的飞机到家要晚上了,你看明天是否可以?”原来李总刚从缅甸处理完工作,利用回国途中在香港转机的时间给我们发来消息,约定第二天见面。我们为李总在百忙之中还心系商会的这份情谊深深感动。于是29日上午,我们便有了这一次富特丽之行。

【从这只旅行箱上,我们仿佛看到了李总成年在国内外奔波的身影】
苏州富特丽进出口公司位于张家港市杨舍镇,是一家专业服装生产与出口供应商,公司产品全部出口欧洲市场。10年的市场磨砺,公司培养了一支专业高效敬业的优秀人才队伍,赢得了众多世界知名服装品牌认可,公司是西班牙品牌ZARA在中国的主要供应商之一,2015年公司入围中国对欧盟纺织服装出口百强企业榜单。
一、舍弃安稳挑战自我
李秋燕总经理的创业经历或许与许多企业家有所不同。她1994年从苏州大学毕业后,直接就进入了一家国有外贸公司工作,主要是做毛呢大衣的外贸生意,可以说工作平稳、事业顺利、生活安定,收入也很可观。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也许就是一份求之不得的理想工作,安逸、舒适而富足。相信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她也是一个成功者。但是李秋燕却要挑战自我,走一条自主创业之路。她认为,在国企做,最多也就是做一个部门经理或者分公司的负责人,这与她憧憬的实现人生价值的目标还是有距离。人生的高度究竟在哪里?她要去挑战。于是2008年,李秋燕辞职下海,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开始搏击商海,展翅高飞。
二、树立信誉携手ZARA
李总离开国有企业,算是单飞了。一开始,她做的都是一些小客户,逐渐积累客户,树立信誉。当时,也正值国际上产业结构调整,一些制造业向第三世界转移时期,李总适时抓住了机遇,成功地和西班牙的著名品牌ZARA建立了合作关系。当时ZARA女装主要在韩国加工,李总凭着过硬的质量和价格优势,一下子拿到了ZARA女装羽绒服60%的加工量,可谓一炮打响,并赢得了ZARA的信任。从此双方走上了长期合作的道路。现在,富特丽的ZARA业务,已经扩展到女装外套系列,如春夏风衣、单夹克,秋冬棉袄、羽绒服等,并在向童装、男装拓展,富特丽成为ZARA在中国的最大供货商。
三、审时度势走出国门
但是,随着国内特别是苏南地区人力成本的不断上升,价格优势已不复存在。而外贸单量往往很大,一单一款就是数十万件,需要企业有很大的加工能力。李总审时度势,决定走出国门向东南亚发展。她首先考察了越南的服装加工企业,发现越南服装厂普遍规模大,设备先进,管理好,员工也肯吃苦。于是去年9月,她先与越南3家企业合作,今年又扩大到8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与此同时,去年她又在缅甸建厂,规模达千人以上。2017年,富特丽的产能80%还在国内,20%在东南亚,今年已经是80%在东南亚,20%在国内,成功实现了产能转移。现在,李总还在积极筹划扩大在缅甸的工厂。李总认为,东南亚国家在人力成本上目前尚有优势,只要能妥善处理好各方关系,服装企业走出去还是能有所作为的。
四、感悟ZARA品牌之道
李总拓展事业的脚步没有停止。为了提高企业的开发能力,今年她在上海建立了自己的设计室,目前公司产品的50%实现了自主开发设计。富特丽还与意大利、德国的一些高端服装品牌合作,产品全部销往日本、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为了让我们对ZARA的设计风格有一个直观的感觉,李总还带领我们参观样品展示间。她告诉我们,zara品牌之道可以说是时尚服饰业界的一个另类,在传统的顶级服饰品牌和大众服饰中间独辟蹊径开创了快速时尚模式。ZARA崇尚独立的设计风格适合内心独立自主,有想法,大方简约且自信的女生。ZARA在品牌定位上充分迎合了大众对于流行趋势热衷追逐的心态:穿得体面,且不会倾家荡产。顾客可以花费不到顶级品牌十分之一的价格,享受到顶级品牌的设计。
【李总带我们参观样衣陈列室】

【李总向我们介绍ZARA品牌之道和风格】
五、关心商会乐意 分享
虽然李总的事业目前主要在国外,产品也全部销往欧洲及一些发达国家、地区,但李总仍十分关心33005357cc拉斯维加斯|主頁的发展,认同商会联盟创造价值的理念,乐意与大家分享她的经验。她长期与ZARA等著名品牌打交道且在国外有工厂,具有国际视野,世界眼光,她对时尚的理解,对潮流的把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她对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南亚国家转移有切身的体会。当我们提出希望组织设计专业委员会到她公司交流时,她当即表示欢迎。我们期待李总的分享。